今年以來,廣州海關在南沙自貿試驗區試點智能化便捷通關立體監管改革,在貨物監管領域應用“ar+ai”技術,創新監管模式,提高通關效率。據悉,此項改革即將在廣州海關關區范圍內復制推廣。
凌晨3時,隨著來自泰國的“平春輪”靠泊南沙港二期碼頭, 4個滿載龍眼、椰青總重達98.6噸的貨柜從船上卸下。該批貨物提前經由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向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申報,靠泊后經系統確定無需查驗,企業迅速將該批水果提離送往廣州江南水果市場,天亮前就進入市場等待商戶選購。
“海關以科技手段進行船邊分流,無需查驗的貨物直接‘秒放’,需要查驗的由港區拉往查驗場,這么快的通關速度,對保障水果上市品質,對客戶搶占市場先機很有幫助。”負責該票水果報關手續的廣州市中可誠報關有限公司報關經理蕭炳添說。
如此高效的通關得益于廣州海關疊加運用“ar(增強現實)”和“ai(人工智能)”技術的改革成果。今年以來,廣州海關聚焦企業反映較多的通關“痛點”“堵點”,應用新型的ar視頻技術,疊加ai算法,將集約信息化和現實場景融合,以“機器代人”簡化和優化監管模式和監管流程。船邊分流后,對于需查驗的貨物,在應用單兵設備輔助關員執法的基礎上,開發查驗輔助機器人,使得企業等待查驗時間大幅壓縮。
“我們這票塑膠粒是凌晨到港的,以往接到查驗通知,企業要在查驗中心等待海關派單、海關關員到場逐票核集裝箱號、封志和碼頭完成卸貨作業等流程,辦完手續實施查驗經常要等到下午。現在上午9時海關就已經對這票貨物開始查驗。”廣州市海誠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關務部經理黃建龍介紹。
利用“ar+ai技術”,海關查驗機器人提前開展查驗準備,進行數據采集和比對等基礎性工作,機器人作業和海關派單并聯進行,極大地減少了企業等待查驗和海關關員進行查驗的時間。查驗機器人試點使用以來,南沙港二期碼頭的海關查驗量由原來每天(12個小時)的300個柜提升到500個柜。
對于海關驗估、查驗中遇到的難題,也有新的技術手段予以支持。廣州海關創新應用“遠程協同系統”,利用5g技術實現現場查驗和后臺專家的聯動。對于現場查驗環節遇到的專業問題,關員可通過手持移動單兵端的“遠程協同系統”與后臺業務專家實時遠程連線,借助專家和實驗室專業力量、商品知識庫等后臺資源,遠程進行判別,現場完成驗估作業,為企業節省了送樣等待時間。
“化工產品的歸類專業性強,對于現場關員依靠經驗和專業技能把握不了的,需要送去90公里外的技術中心鑒定確認。一來一回需要幾天時間。有了海關遠程協同系統,很大一部分的驗估、查驗難題在現場連線完成,企業節省了送檢的人力成本和時間。”黃建龍說。
據廣州海關綜合業務處處長唐慶林介紹,目前廣州海關除了在貨物通關進行科技創新外,還在郵件、快件、跨境電商、旅客通關、檢驗檢疫等業務全鏈條、全領域、全覆蓋推進科技創新,推動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切實增強企業、群眾改革獲得感。(關悅/文)
保稅進出口貨物的通關(一)燃油附加費的定義(一)干果GACC進口注冊代理公司東興海關查獲涉嫌侵犯知識產權褲子174件跨洋連線話經貿 聯動打好“復工復產戰”危險品臺灣物流出口報關需要注意哪些?橡膠進口報關一站式代理流程以及稅率無船承運人稅收管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