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報道近日,浙江寧波海關查獲第15起侵犯煙臺三環鎖業集團有限公司“三環及其圖形”商標權的案件。15起案件共涉及假冒三環掛鎖110.9萬把,價值逾397.8萬元人民幣。近年來,盜版三環鎖頻繁流入市場造成市場混亂、出口受阻,使三環集團蒙受巨大損失。同樣飽嘗侵權之苦的還有擁有“蝴蝶牌”商標權的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生產的縫紉機在多個國家受到歡迎。但是,今年上半年寧波海關就在出口貨運渠道截獲假冒“蝴蝶牌”商標縫紉機1760臺。寧波海關相關負責人表示,被假冒、被侵權正在成為優質國內品牌開拓新市場的攔路虎。
可喜的是,國內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現在日漸增強。寧波海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08年前,國內企業普遍只重視如何取得知識產權,但對于如何保護和經營知識產權關注不多,企業對于海關召集、組織的政策宣講會也不重視。但近年來,國內企業在不斷嘗到海關知識產權保護的“甜頭”后,同海關的聯系溝通密切起來。截至目前,在海關總署備案的國內外企業有1.1萬多家,海關總署核準備案的知識產權2.1萬余項,約50%以上為國內企業擁有。
今年1月,寧波海關在對一票出口至迪拜的鉚釘進行查驗時發現有570箱鉚釘印有“patta”商標,疑似侵權貨物,于是立即同商標權利人——鋐昇實業有限公司聯系。“以前總覺得知識產權是國外大公司的事,跟我們關系不大,雖然在海關備了案,不過完全沒想到能如此獲益。”該公司的負責人表示。此后,該公司與海關展開了有效合作,僅今年5月上旬,寧波海關就連續布控查獲了近300萬個侵權的螺釘,為企業挽回了大量損失。
貝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內文具行業的領軍企業,同樣成為“被仿”常客,每年有近200萬件侵犯貝發知識產權的筆現身市面。近年來,通過與寧波海關深入合作,這一現象得到有效緩解。截至今年3月,貝發集團在海關進行商標專用權備案8件,專利權備案30件。今年上半年,寧波海關查獲3起貝發商標侵權案,將104萬支侵權筆攔在國門前。
來自寧波海關的統計顯示,2011年上半年,寧波海關查獲侵犯知識產權案件635起,案值10501.9萬元人民幣,查扣貨物5517.06萬件。其中,涉嫌侵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案件232起,案值4545.8萬元。
汕頭海關出具粵東首單電子化《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湖南今年首批柑橘出口上海醫療設備進口清關代理公司寧波海關連續破獲兩起走私進口白糖案海關進出口擔保手續辦理(一)北京海關查獲舊機動車七十余輛進口沉香木片報關需要提供的特殊單證是什么?優化保稅倉庫服務 為民營企業騰飛“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