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五載,筑夢廈門。4月21日,廈門自貿片區迎來了5周歲生日。從改革開放試驗田到營商環境居首位的投資熱土,從海絲核心區到對臺合作示范區……翻開廈門自貿片區的改革畫卷,一筆一劃都彰顯了廈門海關人的堅守與奉獻。
五年來,廈門海關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積極推進廈門自貿片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共推出自貿試驗區監管制度創新成果113項,占廈門片區416項改革創新舉措的27%,16項自主創新的海關監管制度被國務院、商務部和海關總署作為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2項創新舉措入選商務部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42項創新舉措被省自貿辦委托的第三方機構評為全國首創,分別占福建省的23.3%、廈門市的51%。
深化放管服,以提效促提質
2019年12月11日,廈門喜獲“中國十大海運集裝箱營商環境評測第一名”。
五年來,廈門海關始終將壓縮通關時間,提升通關效率作為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以關檢機構改革為契機,通過大力推廣提前報關、全天候24小時接受申報、調整空運進口快件物流模式、優化進口集拼貨物拆箱流程等方式不斷優化整體通關流程。啟用海運進口分撥電子審批、研發海關業務預約平臺,實現海關查驗、保稅常規核查盤點等業務的網上自助預約功能;實施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境通關全流程“一單多報”,實現船舶一次性、無紙化申報,開發整體通關時間監控系統,對福建進出口報關單整體通關時間進行全面監控,持續不斷查找大通關流程中的問題和堵點,持續壓縮整體通關時間。
聯動地方,以平臺促發展
自貿區成立之后,廈門海關積極配合地方打造一系列重點產業平臺,促進地方支柱產業發展。隨著航空維修、集成電路、跨境電商、燕窩加工、整車進口、藝術品保稅展示等地方重點產業平臺一個個建立,外來資本、先進技術逐步引入,完備產業鏈體系也在慢慢形成,美好藍圖正在變為現實。
然而新平臺建立必然會遇到前所未見的問題,從事飛機維修的霍尼韋爾公司就提出了他們的意見。區內區外一墻之隔,保稅非保的維修料件進出不便,手續繁雜,甚至成本比運至香港維修還高。如何用好用足自貿區政策,幫助地方重點產業發展,就成為擺在海關人面前的一大課題。說干就干,廈門海關首創推出“區域外發保稅維修”業務模式,對航空維修企業承接的綜保區等區域內企業的外發維修貨物實施保稅監管。據霍尼韋爾測算,采用“區域外發保稅維修”業務模式承接區域外發維修業務較以往的非保稅方式,每年可節省大量的關稅成本和擔保金占用,既幫助企業解決了業務難題,又爭取到了新客戶,使業務回流國內。隨著該關一系列個性化監管制度的實施,太古、新科宇航、霍尼韋爾、中航秦嶺等十余家航維業界赫赫有名的公司匯聚廈門,廈門島東北部已被打造成為國內最大的“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
便利企業,以服務獲贊譽
在廈門海關“關數e”平臺發布會當天,格蘭閣(廈門)國際酒業有限公司成為了平臺首個企業用戶并成功申請到了銀行授信額度。作為一家主要從事酒類進出口業務的中小型企業,為應對年末歲初的銷售高峰,需提前儲備大量貨物。但時值年底,各大銀行銀根緊縮,傳統資產抵押方式申請貸款的難度較大且周期長,在急需資金的時候,卻要遭遇融資難的困境。
在了解到廈門海關創新推出“關數e”平臺后,企業第一時間參與了平臺體驗。憑借企業在海關數據庫中留存的良好歷史通關記錄,格蘭閣成功獲得了“關數e”平臺合作銀行免抵押、免擔保的授信額度,及時緩解了企業正面臨的資金壓力問題。
五年來,廈門海關堅持科技創新,率先推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關數e”應用平臺、原產地申領一體化平臺、海關公正電子送達系統等一系列創新項目,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路,企業在線上即可辦理諸多業務。這些措施為企業節省了大量行政成本,扎扎實實讓企業享受到便利。
(唐瀟/文)
深圳郵局海關查獲出口侵權貨物281件飛機坐上火車,“跑步”參加航展海關支持地方項目建設 南通通海港區海關監管作業場所獲批優化班輪物流通關 帶動口岸經貿繁榮無錫進口汽車配件清關代理的流程-500人精英團隊前11月安徽進出口總值增長逾五成上海進口皮革清關代理公司聯網集中審像 海關查驗集裝箱“零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