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寧波海關退休干部的晚年生活豐富精彩,他們用平凡務實的行動詮釋著人間大愛,用點滴善舉塑造著新時代老干部的良好形象。 聽黨指揮跟黨走——楊嘉福
寧波海關退休干部“老大”楊嘉福,今年已經82歲高齡了,換句話說,他退休的時候,近兩年入關的年輕關員還沒有出生呢。
18歲那年,楊嘉福響應黨的號召報考到鞍山鋼鐵公司,參加國家的鋼鐵恢復建設。1956年鞍鋼建設取得了成效,黨號召“鞍鋼支援全國”,提出建設“大小三線”,他被調到湖南湘潭鋼鐵廠參加籌建工作,白手起家,破土平山,一干就是七個年頭。1964年國際形勢緊張,又被調到四川省江油縣籌建一個鋼鐵廠。1966年他光榮地成為基本建設工程兵一員,開始了軍旅生涯。1976年隨部隊來到深圳特區參與特區建設。建設好深圳以后,1983年初,他接受黨交給的新任務,轉業到了寧波海關工作,對他來說,聽黨的話,跟黨走,是始終不渝的堅定信念。
楊老人老心不老,他雖身材消瘦,卻思維清楚,性格開朗,愛開玩笑。他拄著一個三腳拐杖,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像上班一樣準時到老干部活動室報到。他說,在這里他可以安靜地回憶過去,靜心地書寫自己跟黨走的經歷。他對黨的深厚感情,他書寫的文字,多次在海關新媒體上發表,他始終就是那句話“黨叫干啥就干啥”。 妙筆生花——夏法華
水墨丹青暈染清奇風骨,妙筆揮灑描畫絕世風華。
夏法華老師年逾古稀,頭發花白,古道熱腸,總是熱心地幫老干部們分發信件、捎帶東西,是小區的金牌義務快遞。
夏老師也是每天準時到退休干部活動室“上班”的老干部之一,退休以后他開始研習國畫,一畫就是9個年頭。
通過多年不懈練習、不斷創作,夏老師的作品逐步形成了清新質樸、內秀雋永的藝術風格。梅蘭竹菊,皆是擅長,寥寥幾筆,生氣勃然,抒情感意,達性傳神。
他的作品曾經獲“晚霞更絢麗”——全國海關離退休干部紀念建黨90周年繪畫作品優秀獎;“清風關韻”全國海關廉政文化優秀作品繪畫類三等獎;華東片海關文化協作區 “向黨的生日獻禮”創意作品的最佳作品;寧波市第二屆機關文化藝術節“喜看寧波新變化”書畫攝影展優秀獎;寧波海關“清風關韻”廉政文化作品評選分獲二、三等獎;西門街道紀念建黨90周年“我的紅色?印記”書畫攝影大賽繪畫組作品三等獎等等。 歸園田居——張文武
山光悅鳥性,草色空人心。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晨光熹微,忙碌一天便開始了,67歲的張文武有著 22年的軍旅生活,早起的習慣已深深扎了根。
早上第一件事是把菜地里的菜巡視一遍,當天要吃的采摘好,送孫子上學以后,才真正開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時間。澆水、施肥、除草,搭架子,地里的辣椒、茄子、南瓜等各式蔬菜都挺直了腰桿等待主人的照料和檢閱,別墅院子里的那棵柿子樹,掛滿累累果實,是大自然豐厚的報答,也是給予老張辛苦付出的回饋。
老張耕耘之余,更熱心助人、樂于奉獻。老張的老家是安徽廣德縣的一個村莊,多年來村子里交通一直不便,老張從自己的退休工資里省出了5萬元,又動員兒子捐助,幫村里修通了連接318國道的一條水泥路,村民們進出和生活方便了許多。子女受其影響,事業有成不忘推恩及人,每年都去貴州考察,資助那里的貧困學生,讓家庭困難的學生有機會能實現求學夢。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慈子孝,才是家庭最好的福田。 舞動夕陽——張瑞青
從小喜愛舞蹈的張瑞青今年61歲,屬于退休干部里的“年輕人”啦!告別工作崗位后,她的生活因重拾舞蹈變得更加燦爛多彩。“對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飛”,張阿姨涉獵舞種廣泛,拉丁舞、民族舞、古典舞,都跳得有聲有色,她們排練的排舞《瑪利亞》,還得過市里的銀獎呢。
張阿姨是怎樣練得一身好舞藝的呢?張阿姨是廣場舞協會的忠實一員,與眾多廣場舞愛好者們一起在路燈下翩然起舞,既消食解悶,又提升舞技,何樂而不為呢?生活的多姿多彩源于內心的熱情,張瑞青阿姨用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的每個時間段都有自己獨特的美,只要心態年輕,只要有所熱愛,就會活得異彩紛呈。
江門海關港澳小型船舶通關更高效(轉載)原產地證書簽發“加速度” 助珠海新能源電池企業擴大出口如何選擇適合的運輸方式紅利釋放讓企業迎來“春天”——北京海關多點發力為企降本紓困上海海關破獲案值2.5億元海鮮走私案青島海關助力國產蘋果香飄海外國際貿易商品分類“標準語言”首現中國聲音(轉載)秦皇島海關助力“一帶一路”過境業務擴量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