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海關檔案陳列室,擺放著一臺大型計算機。經過歲月的洗禮,它已色彩斑駁、油漆脫落,鍵盤松動、卡扣缺失,它是40多年來海關科技改革的參與者、見證者,默默地助力海關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它就是打破國內計算機單一科研應用領域,首次應用到政府事務處理系統,業內大名鼎鼎的h761工程主機。
時間回到40多年前——當時的九龍海關裝備簡陋,各項工作基本靠手工進行,監管狀況與如今相差甚遠。旅檢監管,需要手工翻查名單;車輛監管,需要人工登記核銷;貨物監管,憑經驗確定布控對象。那時候的羅湖口岸,只有幾間簡陋破舊的海關查驗房,在人頭攢動、水泄不通的業務現場,關員們一件件開包檢查,一頁頁手工登記,旅客們擁堵在旅檢現場,更是心急如焚、怨聲載道。關稅的核算征收基本靠算盤,每年春節等高峰期,都要全關男女老少齊上陣,通宵達旦保暢通。征收關稅的同志,一手打算盤,一手填稅單,用計算器一條條統計,常常忙到手臂紅腫、麻木甚至無法抬起,累得頭昏眼花、心力交瘁,一不小心看錯數據又得推倒重來。
海關科技應用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若是有科技的支持,海關改革必將邁出一大步,但當時國內的計算機應用還是一片空白。上世紀六十年代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的徐滿昌,因為計算數學專業的優勢以及在上海研究所從事計算機工作的實踐經驗,總署將他從上海調入深圳海關負責研究計算機程序編寫,委以科技改革創新重任。
徐滿昌畢業后一直從事計算研究工作。1975年他踏上南下的火車,作為北大畢業的天之驕子,許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放棄一戶難求的上海戶口,來到深圳這個當時荒涼偏僻、人口不足3萬的小鎮,而徐滿昌只有一句話:祖國需要我!徐滿昌決心用畢生所學改善海關作業現狀。他撰寫了以“九龍海關使用電腦很有必要”為主要內容的調研報告,上交海關管理局。1976年1月,海關管理局正式立項,定名為h761工程。
程中,沒有任何可以作為參考的資料,也缺乏相關的科研人才,只能一個難題一個難題地攻克,一次又一次地調試。其次是生活難關。創業之初,吃、住條件異常艱辛。由于缺乏空調暖氣,科研人員在悶熱的五六月只能打地鋪,寒冬時節則要隨時面臨傷風感冒的侵襲。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步朝著目標進軍。他們把自己關在蘇州計算機廠,與世隔絕、埋頭苦干,終于在1976年底完成了軟硬件設備的研制,期間光設計用的草稿就堆了1米多高。
軟硬件的成功研發,只是走完了“萬里長征”的一半,還沒到可以歡呼的時候。回深圳的路上,為了在顛簸的火車里保護好“國門重器”,九龍海關技術人員將磁芯板包裝好,緊緊綁在手上,一路抱回深圳。
此后,徐滿昌一頭扎進攻堅克難的工作中,白天深入海關業務現場跟班作業,學習業務知識、收集業務需求,晚上查找技術資料、設計項目流程、編寫操作系統。第二天再把設計好的方案帶到現場,征求意見、操作實驗、調整模塊,先后攻克了漢字系統無法處理阿拉伯數字、與銀行無法對接、程序運行卡機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經過反復調試,1978年1月,h761系統終于在羅湖口岸投入使用。
h761是全國首次在政府事務中應用計算機技術,是海關系統第一個業務管理自動化系統,填補了海關業務科技空白。從此,海關進入了“電腦時代”,海關關員在終端鍵盤上輸入數字就能自動完成登記、核銷、查找,速度又快又準,通關效率大為提高。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四十余載轉瞬即過。如今,世界已經邁入了信息化時代。和過去相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深度應用,已經讓關員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進出境旅客和貨物能夠高效便捷地通關。但每當想起那臺色彩斑駁、油漆脫落的大型電子設備時,它承載著的厚重歷史和拼搏精神總是能夠再度激勵海關人繼續奮勇向前。
進口干果清關請先了解這些事海關加強外來物種防控廣州海關全力保通關 緊急應對尼泊爾地震災情連云港海關守好進口種球質量關 力保花農春耕播種高效通關確保進口水果新鮮上市滿洲里海關助推果菜走出國門阿拉山口海關助推國產列車快速駛向中亞市場上海清關報關公司|稀奶油進口上海報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