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山東自貿試驗區正式揭牌,至今已滿3周年。3年來,青島海關依托自貿試驗區推出60余項首創性海關監管創新舉措,其中2項在全國海關推廣實施,7項在海關總署備案,24項入選山東自貿試驗區第一、第二批制度創新成果。
8月29日,裝載27萬噸進口原油的“new ambition”輪靠泊山東港口青島港黃島油港,已在碼頭待命的兩名海關查驗關員開展登輪取樣作業,隨后貨輪開始卸貨工作。
“原來油輪靠泊后,企業需等待海關取樣檢測結果,之后才能開始卸貨、轉運,會產生大量滯期費。”中石化青島聯化公司業務經理張明說。得益于“先放后檢”模式,原油驗放時間有效縮減,每船為企業節省費用約50萬元。
2020年,青島海關率先探索提出進口原油“先放后檢”模式,后經海關總署在全國海關推廣實施。按照該模式,進口原油經現場查檢和取樣符合要求后,即可卸貨轉運,縮短海關驗放時間。
除口岸通關環節外,內陸與口岸的監管聯動問題也是制約整體通關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依托自貿平臺,青島海關研究提出了“陸海聯動、海鐵直運”監管新模式,整合海關轉關系統、在途系統以及港口管理系統,放行后貨物信息自動進入碼頭配載流程,貨物通過鐵路直達青島港裝船離境,中間無需辦理任何手續,實現海關監管在內陸海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國家賦予山東自貿試驗區的重要使命。山東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優化海洋生物種質及其生物制品進口許可程序,加強海洋生物種質和基因資源研究及產業應用”。
近年來,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積極發揮海洋資源優勢,致力于建設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基因庫,并引入了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等重點機構,片區對進口海洋生物樣本的需求日益增加。
“我們對進口生物樣本的需求較大,每年都要進口數十批,以前每進口一批都需要到海關辦理一次檢疫許可證,特別是同類樣本每年需要多次辦理許可,企業運行負擔較重。”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常務院長劉俊年介紹。
對此,青島海關結合生物樣本進口特點,運用分類管理理念,探索推出“清單式”檢疫審批新模式。根據企業年度進口需求計劃,允許企業對一類商品一次性辦理審批,年內分批次進口、分批核銷,實現“一次辦理、全年許可”,簡化了審批流程,提高了樣本通關效率。
此外,青島海關立足轄區海洋資源豐富、外貿港口眾多等優勢,先后探索推出相關監管創新舉措20余項,其中“水水中轉智能管理新模式”“外貿集裝箱進口‘船到直提’出口‘抵港直裝’”等多項創新舉措已在青島、煙臺等主要外貿港口落地試點。
今年6月,“企業集團加工貿易保稅監管模式”在全國海關復制推廣。海關在加工貿易監管過程中發現,隨著經濟深度轉型,企業集團化發展趨勢明顯,集團及各子公司的業務分工及運營管理模式與海關對加工貿易貨物的監管理念存在一定差異,不利于集團內各企業間開展分工合作、參與全球競爭,“企業集團加工貿易保稅監管模式”應運而生。
山東龍大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食品加工為主業,該公司生產加工的調理食品、水產品、冷凍蔬菜等出口至20多個國家和地區。
8月23日,煙臺日魯大食品有限公司的10噸進口保稅芝麻和兩臺芝麻油加工設備順利轉運至其母公司山東龍大食品有限公司,這些料件和設備將在龍大食品繼續完成芝麻油加工出口業務。
“以前,海關對集團內各子公司按照獨立的企業進行監管,不作價設備在監管期內不能轉給其他企業使用,對剩余原料的結轉使用也有很多限制條件。”龍大集團企業進口部部長曲銘順介紹,“改革以后,企業保稅料件可以在集團內調撥使用,每年可節省運營成本約200萬元,運營效率能提升20%。”
除龍大集團外,根據企業申請,該模式目前已在青島海關轄區14個企業集團的52家企業推廣應用。依托該模式,今年以來青島海關已為試點企業節省各類資金占用6600多萬元。(李超/文)
千余輛名車登陸新沙口岸青島海關查證涉案走私廢塑料7300余噸深圳海關截獲“空車”走私南通海關偵破成品油走私大案涉案金額超2.6億元航空飛行模擬機快速通關世界主要海運航線介紹(四)同心繪就高質量發展新圖景南京海關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授予亞洲環境執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