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終于排的差不多了,我們的地有救了。”8月18日晚,望著眼前數百畝從大水中“露”出頭來的玉米地,生成選終于松了一口氣。從知道今年第9號臺風“利奇馬”要登陸山東以來的幾天里,他第一次這么輕松。要知道,就在幾天前,這些田地里的水還有一米多深,個頭矮的村民站在田地里只能露出個人頭來。
生成選是青島海關選派至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的第四批省派第一書記,也是近年來青島海關選派的第五批第一書記工作組組長,與他一起擔任第一書記的還有青島海關的付汝坤、劉建海,他們分別任長城鎮姚村、白莊村、薛村第一書記。
和其他第一書記并無不同,他們自今年4月份分別從青島海關和隸屬日照海關、臨沂海關到駐村任第一書記后,就開始忙碌地走村訪戶、調研摸查、了解致貧原因、制定幫扶方案。臺風“利齊馬”的出現,打亂了這一節奏,也使他們成為了風雨中的“逆行者”。
進水的汽車
19號上午,田地里排完了水,生成選終于有時間去修車廠修理修理他們工作組的車了,沒想到修車師傅一通檢查后給出了一個結論:車子進水了。
這幾天,這輛車可是幫了他們的大忙。“作為運輸工具,它可是既當車,又當船。”生成選半開玩笑地說,雨里去、風里來,沒有車子他們還真少了一件抗擊臺風的武器。
說起進水,得從一周前說起。8月10日,時值周末,忙碌了一段時間的第一書記們回家休息。可是早上的一則預報信息讓他們頓時坐不住了:今年第9號臺風“利齊馬”將于11日自山東登陸,可能會帶來強風暴雨。“越是有風雨,我們越不能待在自己家里,而是要跟老百姓在一起。”生成選與付汝坤、劉建海通了電話后當即決定要抓緊時間向駐村集結。
不到8點,生成選開著車從青島出發。“沒走多遠就遇到了狂風暴雨,風特別大、雨也特別大,路上很多橋洞都積滿了水,現在想想都很嚇人。”平時5個多小時的車程,他那天開了10個多小時,生成選說,對他而言,他的車子是第一個“受災”的。
正是在車上,他們與駐村村支書通話決定成立了村級的防汛抗災應急臨時工作隊。與其他工作隊不同,青島海關第一書記工作組3個人組成的這個工作隊采用的是“團隊作戰”模式,為確保發揮第一書記最大作用,他們決定無論哪個村出現險情,工作組的3名第一書記都會保證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團隊處置、保證效果。
最忙的挖掘機
到達駐村時已是晚上6點多鐘,生成選、付汝坤、劉建海他們到村后,第一時間與村支書對碰掌握的信息,開始摸查險情。
薛村、白莊村因為村里地勢較低,暴雨中很快形成了內澇。薛村旁邊有一條與其他村莊共用的排水渠,由于周邊環境比較復雜,渠口堆積雜草樹葉非常多,渠口完全堵塞,造成了幾個村莊的雨水都排不出去。
第一書記工作組經與薛村防汛抗災應急臨時工作隊研究,第一時間叫來了挖掘機對排水渠進行清理疏通。雨越下越大,一直忙活到晚上11點多,這個排水渠才被打通,村里的水開始往外排出。
這次大雨是蘭陵縣近30年來最大的一次,降水量達到了302.5毫米,雨大水急,造成了排水不暢。一連幾天,挖掘機幾乎沒有停止。從村里的排水溝,到田邊的泄水渠,再到路口的涵洞,挖掘機出現在每一個有積水的地方,一時間成了大家最重要的“抗洪神器”。
“挖掘機開到哪里,我們就在哪里。”生成選說,看到村莊受災,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恨不能有三頭六臂能夠對抗強風暴雨。疏通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暴雨時白莊村、薛村差不多80%的農戶被淹,房屋浸泡在水中,但從12日雨量減小后,雨水排出隨即內澇解除。
運玉米的大鋁盆
確保村民生命安全后,第一書記才發現,田地里的玉米遭了秧。與薛村地勢不同的是,姚村地勢較高,村莊房屋沒受太大影響,但由于田地地勢低洼,大雨過后,玉米地里全是水。
“4米寬的農業生產用路全被淹了,就連玉米桿都只能露出個尖來,個頭矮的村民都不敢進農田。”姚村村支書李明清說。
姚村一共有耕地1450畝,這個季節田里幾乎種植的全是玉米,其中絕大部分又是蒜茬玉米,眼看著玉米就要成熟了,這場大雨讓農民今年的豐收夢泡了湯。更要命的是,如果不能及時把水排出去,別說玉米沒有收成,就連下一茬的大蒜種植都得受影響。
“要是靠自然退水,至少要20多天。”李明清說,到了14日左右的時候,挖掘機不再忙碌了,但是村里急需抽水泵、排澇車。在第一書記工作組的多方協調下,臨沂市城管局排水處的排澇車第一時間開到了姚村的玉米地里。這是臨沂市新配備的排澇車,每小時可以排水1500立方米。
看到排澇車,姚村的村民仿佛看到了救星。由于田間積水過大,農田的路完全看不見,田里還有很多溝渠水井,就連排澇車也不敢冒然往里面行駛。這時20多個青壯年自發帶路,站在路兩側形成了路標,引領著排澇車開進農田。排澇一個晝夜后,田里水位就下降了差不多30厘米。
“玉米桿已經淹死了,玉米棒還要繼續收,水位一下降,村民們就抓緊進田搶收。”姚村村民李興玉說,好多村民從家里拿來大鋁盆,摘下快熟的玉米棒放在盆里往外運,第一書記們也都幫著一起忙活。這種收玉米的方式由于省事省力,被更多村民看見后采用。一時間,姚村玉米地里飄滿了盛滿玉米棒的大鋁盆。很快,附近幾個村的鋁盆脫銷,這種“運輸工具”漲價高達20元。
一連抽了4整天,田里水位下降了大約有1米,排澇基本結束了。粗略算下來,截至19日,姚村的玉米收了差不多一半。生產用路暢通了,村民還要接著搶收剩下的玉米。
生成選他們這兩天沒幫著收玉米,他們正在幫村民與保險公司對接自然災害險賠付的事。(陳星華/文)
汕頭海關首次采信第三方檢測報告支持企業進口成套設備湛江海關破獲一起低報價格走私保健品案 案值約3000萬元杭州海關“保稅+”激活僑鄉外貿新業態煙臺首家保稅物流中心投用一篇快速弄懂乳清粉進口清關資料流程1至5月海關查辦走私案7313起2490頭澳洲種牛“移民”煙臺南京海關破獲一起走私成品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