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報道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30年來,特區發生了令世人矚目的歷史性巨變。廈門海關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是這一重要歷程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廈門海關關長丁學輝。
記者:特區設立前,廈門對外貿易是什么樣的情形?特區設立后,廈門對外貿易有著怎樣的變化?
丁學輝:特區設立前,廈門口岸貨運監管業務極少,進出境海運業務量也很稀少,客運業務更是一片空白。而且廈門當時是兩岸對峙的海防前線,對臺經貿交流幾乎是一張白紙。特區設立后,廈門對外貿易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進出口貨運量逐年快速增長,對外貿易從形式單一走向全面發展,進出口貨運量30年增長86.58倍;海運、空運、客運業務飛速發展,進出境人員386萬人次,比1983年廈門至香港航班剛開通時增長了80倍以上。隨著兩岸關系發展迎來新契機,1985年4月廈門沙坡尾等被辟為首批對臺直接貿易口岸;1997年海關驗放第一艘直航臺灣的海上貨輪;2001年廈金“小三通”航線開通,10年間航線客流已超過500萬人次;2011年1月1日正式實施了兩岸ecfa計劃……廈門海關在發展兩岸經貿關系和促進人員往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特區設立前廈門沒有一家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特區設立后,海關保稅業務逐漸開展起來。截至目前,廈門市已有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29家保稅倉庫、2家出口監管倉庫,形成了“以保稅港區為中心,以保稅物流園區、保稅物流中心為樞紐,以公共型、自用型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為網點”的多元化便捷保稅物流服務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廈門口岸大通道、大物流建設。
記者:與廈門經濟特區共同成長30年,廈門海關發生了哪些變化?
丁學輝:廈門特區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廈門海關緊跟形勢、更新觀念、不斷調整適應的30年。伴隨著特區建設的起步、建設、發展,海關的監管理念也由改革開放之前的“防范為主”到“促進為主”,再到“依法行政,為國把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的變化,不斷適應廈門經濟特區發展需要。
首先,在幫助特區用好海關稅收優惠等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細致、周到的指導和服務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從1986年至2011年上半年,廈門海關共為廈門經濟特區減免稅款260億余元人民幣。
第二,推動廈門港做大做強。港口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最大優勢、最重要依托。廈門海關通過提升通關效率、優化通關環境等措施,持續推進海西對外開放綜合大通道建設。如推廣進出口分類通關改革,使95%以上的高資信企業報關單享受到快速通行的通關便利。同時通過完善海上駁運監管,擴大電子關鎖應用范圍,優化國際轉運監管系統,促進廈門各港區業務優勢互補、協作發展。廈門港2010年集裝箱吞吐量達582萬標箱,居全國第7位、列世界19強;全面深化區域通關合作,加強與西安、深圳、南京等22個直屬海關的區域通關合作,合作范圍已涵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中西部等地區,使更多的企業享受到自主選擇、一次申報、一次放行的通關便利。
第三,支持海關特殊監管區轉型升級。充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作用,深化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監管改革,促進廈門經濟特區外貿跨越發展。象嶼保稅區、廈門出口加工區、海滄保稅港區等“特區中的特區”對促進廈門經濟建設、海西對外開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共同營造促進發展的和諧氛圍。海關注重加強與地方黨政及社會各界的和諧互動、互助,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深入重點企業調研,對政府、企業提出的困難和問題,都及時解決或給予關注;在不斷優化政務環境方面,開通“12360”海關熱線服務電話,開展“網上在線咨詢”、“通關企業座談會”、“經貿服務日”等活動,宣傳通關政策、解答通關疑難,拓寬關企聯系渠道;加強對廈門市重大招商引資活動、基礎建設和高新產業項目投資的提前介入、跟蹤服務,堅持重點企業聯絡員制度,已為太古、戴爾、友達等89家大型重點企業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主動提供統計服務,采用旬報、月報、專報等方式,定期向廈門各級黨政有關部門提供外貿進出口數據,充分發揮海關統計輔助決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用;貫徹守法便利原則,開展對進出口企業誠信守法評估,加強企業動態分類管理。目前廈門市共有aa類企業26家,a類企業571家,營造了“守法便利,違法懲戒”的公平貿易環境。
特區建設30年也是廈門海關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30年。在這期間,廈門海關從一個小關發展到今天的沿海大關;機構編制、隸屬關系發生了一系列變化,1980年廈門海關建制收歸中央,實行海關總署垂直領導;1984年7月,廈門海關從處級機構升格為廳局級機構;人員機構編制也從1979年僅有的206人、7個科室發展到目前近2000人、幾十個處室(局)及隸屬關(分局)和派出機構;使用的監管設備從原先僅有的幾臺簡陋的查驗儀發展到現在擁有h986非侵入式集裝箱查驗系統、gps監控系統、電子關鎖、h2000全國聯網業務操作系統等在內的多種先進的高科技監管設備和監管系統;監管技術手段也從原先的船邊查驗、紙面作業、手工操作和統計發展到現在的風險式管理、計算機聯網管理、進出口分類通關等高度自動化的監管手段,海關服務能力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記者:如今,特區建設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對此海關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丁學輝:30年來,廈門海關見證并參與了廈門經濟特區的建設、發展和騰飛,廈門經濟特區已從廈門島擴大到廈門所有行政區域。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實施兩周年;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今年正式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正式發布,廈門經濟特區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作為特區海關,我們倍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支持海西發展和廈門特區建設的一系列部署,認真落實海關總署提出“把好國門、做好服務、帶好隊伍、防好風險”的總體要求。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深入開展創先爭優和“四好”主題實踐活動,不斷優化監管和服務,扎實推進大監管體系建設,全力優化大通關,創新促進大物流,助力建設大口岸,先行推動大交流,著力營造大環境,努力建設“基礎扎實、業務過硬、素質優良、廉潔文明”的現代化海關,為促進廈門經濟特區、海西建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全球業務外包與供應鏈擴展企業(一)中韓海上高速公路搭建“八小時經濟圈”進口俄羅斯鱈魚報關的注意事項以及關稅【寵物食品進口報關】寵物食品要怎么清關上海本地水果喜迎出口新機遇上海舉辦首批南匯水蜜桃出口啟動儀式進口茶葉報關報檢流程_報關所需的資料為這個春天再添一抹綠 寧波海關上門監管進口羅漢松上海海關破獲走私進口鉆石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