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姚景順,是負責煙臺綜合保稅區工作的一名海關關員。從2010年我到海關,十幾年來一直從事著場站監管的工作。
煙臺綜合保稅區的前身是煙臺出口加工區,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15個出口加工區之一,2011年整合優化為保稅港區,后于2020年轉型升級為現在的綜合保稅區。
我剛到海關時,就來到了這里的場站,映入眼簾的是場站堆場里停滿的大大小小的貨運車輛。報關大廳里熙熙攘攘,人流攢動。場站是一處綜合服務場地,裝載貨物的車輛在場站停靠的同時即可辦理通關手續。
雖然場站給企業帶來了極大便利,但通關業務依然緊湊忙碌,進出場站的車輛仍然絡繹不絕,每天進出車輛最多達1200余次。
當時一個科室12個人,既要負責報關單、備案清單放行,也要查驗貨物,還要進行實貨監管,整個業務現場每年報關單量30余萬票,同時還有許多轉關單需要審核核銷。經常是一個人剛審核放行完報關單,就要馬上和同事去給海關監管車輛施驗關鎖。一天到晚,忙個不停。
為了讓貨物運轉得再快一點,企業少等一會,大家經常加班加點。還記得好多次晚上11點剛到家,就遇到企業有著急貨物需要放行,馬上又回來加班。
隨著時間的推移,場站不斷發生著變化,等靠的車輛越來越少,甚至不見了蹤影。
但場站車輛的“消失”,不是業務沒了或少了,而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通關更便捷更高效,車輛流通得更快了。2013年,“兩單一審”通關業務改革在煙臺試點;2014年,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推進到煙臺保稅港區。兩次通關便利化改革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企業從申報到貨物放行所用的通關時間大幅縮短,場站等靠的車輛肉眼可見地由多變少。
對于我而言,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簽字筆筆芯再也不用頻繁地更換了。之前的工作臺上每天都會有一摞摞報關單等著審核、簽字和蓋章,筆芯往往沒幾天就要更換一根。經過這兩次改革,紙質報關單變成了電子報關單,數據在系統上即可完成流轉審批,人力釋放了、效能提高了、企業方便了。
2016年,青島海關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納入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2017年,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落地;2020年,“兩步申報”改革實施。這先后三次通關及申報模式的改革,讓企業通關更加靈活、自由、方便,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在全國任一海關辦理通關手續,享受同一監管口徑、同一服務標準,并且可以概要申報后經海關同意即可提離貨物,后續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完整申報,辦理繳納稅款等其他通關手續。
雖然業務增加導致每天進出的車輛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整個通關環節更加流暢,車輛在場站等待的時間更短,等靠的車輛越來越少。其中我感覺變化最大的就是在新通關模式下,除少數情況外,企業均可采用自行運輸方式,替代了以往的轉關運輸。既不用再對每輛轉關車輛施驗關鎖,也不用通過系統審核核銷轉關單,人工干預減少,模式更加簡單,企業更加方便。
2020年底,“場站模式”升級切換到新的“卡口模式”,通關車輛到達園區卡口,車牌自動識別,系統即時抬桿放行,煙臺綜合保稅區全面進入“讀秒通關”新時代。現如今,除了貨物查驗還在場站,其他功能遷移回卡口,場站的使命基本宣告結束。
現在不僅場站“空蕩蕩”,海關業務大廳也變得“靜悄悄”,報關人員不需要來現場,只需要在網上申報報關單證,遇到系統無法自動放行的報關單,也可以在線申請各項業務。
從多到少,再從少到無,這十多年場站車輛的變化,是煙臺綜合保稅區通關便利化改革的成果,也是海關推進貿易便利化、提升監管效能的縮影。
目前,煙臺綜合保稅區正在進行卡口升級改造,加快推進新查驗場地建設。建成后,將實現進出區貨物的高效無感智慧化監管,企業通關速度也將再上新臺階。改革不止步,通關更便利,我相信新時代的煙臺綜合保稅區會越來越好。(姚景順/文)
“東西部港區一體化”加速灣區要素流動深圳海關為外貿企業復工復產再添新動能廣州海關打造自貿區通關便利新規則二手機械進口清關航空運單填寫標準格式(五)拉薩海關上半年樟木口岸進出口創歷史新高上海海關開展“緝毒犬進校園”活動海關監管的相關概念上海海關開辟綠色通道 助力新鮮食用菌遠銷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