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在遼寧省東港市,有個叫一撮毛的地方,駐守著5名海關關員,辦公室租用當地村民的兩間瓦房,值班室只有兩張小鐵床,當地人稱它為“農家院里的海關”。
“這里離鴨綠江的溝汊近,大小漁港碼頭有40多個,可以同時停靠大小船只100多條。”9月26日,正在值班的海關關員王傳鴻說,“邊貿貨物品種多、數量少,停靠、卸貨也就是十幾分鐘的事,可海關手續一個都不能少。為此,我們專門推出了24小時預約通關,漁船到港,隨到隨驗。”
秋天的早上,鴨綠江口彌漫著淡淡的薄霧。臨近中午,霧氣還沒有完全散盡,“一撮毛”碼頭上漁船若隱若現。王傳鴻告訴筆者,為促進對朝邊境小額貿易發展,1997年4月,遼寧東港大臺子口岸正式開放,2000年,又增設“一撮毛”為臨時監管點,由大連海關進駐監管。
“一撮毛”地方雖然小,卻自古以來就是中朝兩國邊民貿易點,邊貿往來多用漁船進行。這里區域潮差大,航道淤泥多,吃水量小,船舶進港時間不固定,為此,大連海關推出了預約通關及節假日加班制度,隨時接受商戶通關申請,最大程度減少貨物特別是鮮活產品在海關監管環節滯留時間。
說話間,王傳鴻的手機響了。原來是快漲潮了,幾個要出海的邊貿商戶著急來領取載貨清單,“漁民出海是大事,很多都講究時辰,耽誤不得。”他說。不一會兒,王傳鴻的手機又響了,這次是一艘邊貿船舶計劃在3小時后駛回,先預約辦理通關手續。
老張有一條小漁船,從事邊境貿易已有幾個年頭了,他告訴筆者:“我們出海都是趕潮水,有時候半夜來潮,我們就只能很晚過來,海關這里24小時都有人值班,通關業務隨到隨辦,很方便!”
大連海關統計顯示,近年來,“一撮毛”進出口交易商品已由傳統的食品、蔬菜、生活用品向煤炭等礦產品發展,年進出口貨運量連續增長,由口岸開辟之初的幾千噸,增至今年上半年的21萬噸,每年不僅為國家帶來上千萬元的稅收,更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解決了近萬人的就業。
常熟海關助力物流供應鏈高效暢通食品進?口報關報檢所需資料你清楚嗎?新西蘭海鮮企業在華注冊名單[轉載海關]東南亞芝麻發到上海找一家專業報關公司鹽田港出口監管倉 進出倉貨物突破百億以前海灣保稅港區為著力點大力支持前海開發開放舊設備進口報關代理怎么選擇好的文章42列蘇滿歐運貨2.9億美元 鐵路絲綢之路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