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海關從助產業的角度著手,系列推出新政策新舉措,全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成效明顯。
助力地方核心產業發展。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全國多地海關開展優化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模式試點,惠及企業164家,涉及商品2400余類。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海關針對集成電路、汽車等產業開展特色幫扶,發揮產業鏈供應鏈集聚效應。以上海為例,2022年前11個月,上海海關共辦理集成電路政策項下免稅進口貨值83.79億元,減免稅款5.13億元。
扶持生物醫藥產業。南京海關推動“特殊物品風評結果互認”改革模式落地,助力國內首個1類生物制品car-t產品的注冊上市。北京海關支持疫苗生產企業安全有序開展“邊隔離邊實驗”,依法科學安排特定進口spf豚鼠隔離檢疫期。上海、重慶等海關助力實施生物醫藥企業進口研發用物品“白名單”制度,推進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通關便利化。
幫扶資源能源產業。優化進口危化品檢驗布控指令,優化進口煤炭、原油檢驗比例,科學調整再生金屬原料取樣送檢比例等。持續推進部分礦產品實施“先放后檢”“依企業申請”等檢驗監管模式改革。蘭州海關優化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檢驗監管模式,貨物整體通關時間從5至10天壓縮至25小時左右,有效降低了企業通關運營成本。
“該試點模式下每噸銅精礦可節約企業物流成本約100元,按照企業年均進口鐵路運輸60萬噸銅精礦估算,全年預計可節約費用6000余萬元。”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張明文介紹。
便利農食產品等民生產業。濟南、湛江、南寧、哈爾濱等多地海關設立進出口鮮活易腐農食產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對鮮活易腐、民生保障等貨物實施優先審批、優先查檢、優先檢測、優先出證以及“5+2”預約查檢等便利化措施。以湛江海關為例,湛江海關推廣采用“綠色通道”“提前申報”“組合港”“抵港直裝”等便利化措施,實施優先查檢和“5+2”預約查檢,支持優勢農海產品“爭鮮”出口,2022年前11個月,該關共檢疫監管出口活魚、荔枝、龍眼等農產品8850批次、貨值24.65億元。
此外,大連海關助推“東北亞糧食中心港”建設,推行出口雜糧集中檢測,出口量居全國首位。海口海關推進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持續實施進境植物繁殖材料隔離圃考核互認。
長江經濟帶通關一體化改革 打造互聯互通大通道代理美國舊貼片機進口報關拱北海關聯合珠海市打私辦冒雨銷毀涉案凍品151噸分類通關為九洲口岸進出口加速蛋白粉進口清關公司的操作難點在哪?武漢海關聞“汛”而動 確保外貿通關“不斷檔”江門海關傾聽企業心聲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銅陵海關提前4個月完成全年任務